每年中秋之夜,湘南大地上的常宁市板桥镇总会迎来一场延续了三百多年的民俗盛事——荷花灯会。这一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传统活动,从最初的驱瘟祈福仪式,逐渐演化为一方风俗,于2009年被正式列入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凝聚乡土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灯火如河,寄愿团圆
中秋圆月高悬时,板桥镇的街巷便化作流动的星河。乡民们手执自制的十六角荷叶灯,灯面书写“五谷丰登”“团团圆圆”等吉祥寄语,自关帝庙祭拜后启程巡游,沿途公安特警维护秩序,常宁义工协会协助,队伍最前方,四盏生肖花灯寓意四季平安;其后四十一盏造型各异的荷花灯,如“观音坐莲”象征吉祥庇佑,“玉兔呈祥”寄寓团圆美满,“梭罗树”代表生命长青,每一盏都承载着百姓对生活的淳朴愿景,途经板桥镇卫生院希望百姓身体健康、途经第五中学希望板桥镇人才辈出、途经板桥镇政府希望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戏韵灯影,共绘传奇
灯队之后,戏曲队伍演绎《七仙女下凡》《桃园三结义》《西游记》等经典故事片段。演员扮相生动,情节引人入胜,沿途观众喝彩不绝,欢声笑语与璀璨灯火交织,将中秋之夜推向高潮。
焚灯送福,礼成归心
巡游至尾声,乡民们将荷花灯送至板桥溪边焚化,以此象征送走瘟疾、祈福迎祥。随后众人返回关帝庙行终祭之礼,虔诚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阖境平安。这一仪式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延续,更蕴含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敬畏。
文化根脉,薪火相传
对板桥人而言,荷花灯会远不止是一场视听盛宴。它是对先辈忠义仁勇精神的缅怀,是乡土情感与文化认同的凝聚。在三百年流光中,荷花灯会以朴拙而璀璨的方式,守护着一方水土的记忆与希望,让古老的民俗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着灼灼生机。(郭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