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之滨的化州,这片浸润着橘香与稻香的土地上,陈良贤用五十八载人生,书写了一部以忠诚为笔、以奉献为墨的长篇史诗。1966年春天,他出生在化州橘乡的一户农家,青草漫坡、稻香盈田的童年,不仅滋养了他挺拔的身姿,更在他心底埋下了对这片土地最朴素、最深沉的热爱。
1984年金秋,十八岁的陈良贤怀揣着青春与热血,穿上军装奔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东省边防总队,将青涩年华定格在南国国门的哨位上。深圳沙头角中英街的晨光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入境大厅的人流中,都曾留下他挺拔坚毅的身影。缉私缉毒一线,他挺身而出,率队查获走私货物案值逾三千万元,用果敢守护国门安宁;反恐维稳关头,他通宵值守口岸一线,用坚守筑牢安全防线;边防检查窗口,他微笑服务百万旅客,用温暖传递国门温度。十三年军旅生涯,他把青春与热血镌刻在南国边境的每一寸土地,也把忠诚与担当刻进了共和国的安全史册。1987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他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成为他贯穿一生的精神坐标,指引着他此后每一段前行的征程。
1995年,陈良贤脱下挚爱的军装,转业到化州市人民政府,从军营硬汉转变为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从驻外办公室主任科员到机关事务局骨干,他始终保持着军旅生涯的实干作风,常年背着背包奔走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大街小巷。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吃最简单的快餐,翻山越岭、走街串巷,只为把家乡化州的好山好水、特色资源推介给外界,为山区发展牵线搭桥。二十年间,他初心不改、步履不停,累计引进工业、农业、文旅项目三十余个,引资总额超过十五亿元,让曾经闭塞的山区县,逐步勾勒出现代制造业的雏形,为化州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2009年,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情,他又拿起相机和笔,兼任《国际日报》广东工作部主任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记录农耕百态,走进工厂车间捕捉发展脉搏,采写《化州乡贤千里返乡抗疫记》《深山里的“甜蜜事业”》等一篇篇有温度、有力量的稿件,用镜头定格家乡的变迁,用文字书写化州的故事,为这片土地留下了生动鲜活的时代注脚。
2021年,化州被列为广东省“农光互补”乡村振兴试点,撂荒的土地、农户期盼的眼神,让陈良贤再次主动请战。他牵头成立化州市农光生态管理有限公司,毅然扛起盘活撂荒地、助力乡村振兴的重任。为了让项目落地生根,他跑遍全市二十三个镇街,踏遍每一片撂荒地,与村集体、农户促膝长谈,一遍遍算收益、讲政策、解疑虑,用真诚打消群众的顾虑,用实干赢得大家的信任。最终,他成功流转撂荒地一千二百亩,建成屋顶分布式光伏八点六兆瓦,创新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生态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让荒地变宝地,更让农户享实惠——亩均年增收一千八百元,村集体经济年均增加十二万元,二百八十六户脱贫户实现“阳光分红”,真正让“阳光”变成了照亮群众增收路的“金色希望”。项目通过“南网”验收那天,一向坚毅的他,悄悄走到光伏板下,轻轻抚摸着板下茁壮生长的何首乌苗,眼神温柔得像抚摸自己的孩子,那一刻,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化作了心底的甘甜与慰藉。同年,该公司被授予“茂名市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成为全省“农光互补”现场会的观摩点,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了“化州样本”。
2022年,化州启动“八五”普法规划,法治乡村建设的号角吹响,陈良贤又欣然受聘为法治宣传网铭瑄华南营运中心顾问,开启了普法惠民的新征程。他牵头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八岁的普法志愿者队伍,带着对法治的敬畏、对群众的关爱,深入圩镇集市、客家围屋、渔船码头,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句半、山歌、快板,让法治宣传变得接地气、有温度、易传播。一年间,他们风雨兼程、步履不停,行程累计两万多公里,开展“乡村振兴·与法同行”主题宣讲六十八场,发放普法资料四万两千份,现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三千一百余人次;创新策划拍摄《围屋里的民法典》系列短视频十二集,全网播放量突破一千二百万,让法治声音借助5G信号,飞入千家万户、浸润百姓心田。夜幕降临,当所有人都卸下疲惫休息时,陈良贤常常独自坐在灯下,认真整理群众的普法问卷,把大家最关心的土地纠纷、婚姻家庭、农民工薪资等问题,一条条仔细记下,再逐一联系法律援助律师,为群众寻求解决方案、化解难题。有人心疼地劝他歇一歇,年过半百的他却只是摆摆手,笑着说:“只要还能走,就要把法律送到最远的那户人家,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感受到法治的温暖。”
一路走来,岁月见证初心,实干铸就荣光。陈良贤先后荣获“广东省边防总队先进个人”“化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茂名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面对鲜花与掌声,他始终淡然处之,只是淡淡一笑:“一日从军,一生忠诚;一日为公,一生为民。”这简单的十六个字,是他对军旅生涯的铭记,更是他对为民初心的坚守。
如今,陈良贤依旧保持着清晨六点起床的习惯,开着那辆行驶了十八万公里的旧越野车,日复一日穿梭在化州的山间沃野、村村落落。阳光下,光伏板泛着粼粼银光,诉说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村口的电子屏上,法治标语滚动播放,传递着法治建设的力量。他常常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眼里满是澄澈与坚定。他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名共产党员最朴素的坚守——把初心写进这片深爱的土地,把奉献融入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画卷,把忠诚刻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里。五十八载风雨兼程,他用一生的践行,诠释了何为“忠诚”,何为“奉献”,成为南海之滨、橘乡大地最动人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