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的凌老师,眉梢眼角透着坚毅洒脱,声音笑貌又藏露温柔,侃侃而谈,她的求学经历,她的教学生涯,她的司法实践经历。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位法律专业人士专属的睿智与自信。
凌萍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度教师组五四标兵。南信大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自任教以来,主持多项科研工作: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轻罪刑事政策研究;
2010年度教育部课题:被害人视域下的社会矛盾消解研究;
2011年度气象软件课题: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法律保障研究;
2013年度气象软件课题基础公共气象服务的法律政策与机制研究等十余项。
出版著作: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气候公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一作者)
看守所的源与流(第三作者),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出版教材:
法学实践综合教程,气象出版社2016年版(主编)
气象法概论,气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二作者)
主要论文:
1.过失犯罪中的被害人承诺效力之考察,载《求是学刊》2011年7月
2.行业性高校课程设计研究,《江苏高教》2012年第3期
3.我国研究生培养理念及培养机制改革刍议,《江苏高教》2010年9月等十项。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
“如沐春风,如浴夏雨,如饮甘醇。”
这句话来形容凌老师的课并不为过。在学生心中,凌老师的课一直广受欢迎,评价也很高。
“对学生要有热情。”
凌老师喜欢讲课,她喜欢用满怀的激情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用属于自己独特魅力的正能量,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在课余,她还很喜欢与学生交流,因为相对于紧张严谨的科研活动,凌老师更喜欢这种沟通中的自在放松。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让她觉得快乐而有趣。
“我听一位老教师讲,对学生要有颗敬畏的心。”
作为老师,在相处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定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而且,每位学生都会在大学成长,或快或慢,或多或少。以认真负责的敬畏之心相待,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才能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以心换心,那一刻,我仿佛懂了我们喜欢凌老师的原因。
存乎心,践于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于我们对法律代表的正义的敬仰,法律之于凌老师的魅力是它的变化。
与时俱进的法律其实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所以我们总能从各种纷繁复杂却又叠出不穷的社会现象中找到法律的不足,然后不断深入挖掘,再一步一步地去完善它。
作为大学老师,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凌老师在任教之后,选择了去当一名律师。
碰到难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解决,这是凌老师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正如前段时间,老师通过和她同事们的努力,成功地将一审的实刑,在二审改成了缓刑,被告当庭释放。
一个人通过公平公正的程序,成功地改变了另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这样的工作,意义非凡。
闲暇之余,驻足时光
老师与律师的双重身份,让凌老师的生活充满趣味和价值,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但老师有她自己的一套解压方法。
闲暇之余,将自己的节奏放慢。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寻觅一处安静之地,泡一杯自己喜欢的咖啡,上上网,看些有趣又有益的信息。有时候若是时间充足,便与好友相约,一起出去逛逛街。到假期,选择一个心仪的旅游之地,以安和的姿态,去找寻内心的安宁,去遇见内心深处的自己。
其实褪去大学老师和律师的身份,在生活中,老师更愿意以一个普通的人出现在大众中,去享受安宁平静的生活。
或许,在某个清晨,某个时刻,看着镜子里美丽的自己,那一瞬间会感觉这是生活美好的馈赠。而这些馈赠,正是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获得的。
所谓深渊,是前程万里
不同于其他学习阶段,大学有它的独特之处。而作为大学生,我们之中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有过迷茫,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直面的问题。
当问及凌老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时,老师思索些许:“这只是暂时的”。
而我们的迷茫在于现状与未来的矛盾,两者的交锋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需要时间,需要经验,需要沉淀。
这其实就是一个过渡阶段,成长地道路总是磕磕碰碰的,人总是经历才会成长。或许大学阶段多经历些,这些经历都是成长的宝藏,人生的宝藏。
大学是一个很有意义、很独特的阶段。回想自己的大学生涯,凌老师认为,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相比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是处事能力的一种锻炼。独自面临更多问题的我们则需要更独立。作为过来人的身份,凌老师也会经常劝导她的学生要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法律,公平正义;
教书,润物细无声。
当这两者恰当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
并完满地发挥出来,
那带来的,
就是繁盛桃李下的自成之蹊。
Copyright © 2024 法治宣传网 京ICP备18020194号-1
学术支持: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法治宣传网编委会
协办单位:北京铭瑄信息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