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法治论坛

法治论坛

法治论坛

刑事法学研究与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学术研讨会召

发布时间:2019-12-23来源:未知点击次数:打印作者:小 编字号:

      2019年12月20日上午,“刑事法学研究与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01学术报告厅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众多院校的学者,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的专家,以及近百名校友、在校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致辞环节
       致辞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时延安教授主持,时延安教授代表中心向到场的各位领导、学者、专家及校友们表示感谢和欢迎,并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20周年,这20年,中心始终坚持高水准、综合型、国际化方针,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雄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与人大法学院强劲的法学学科实力,围绕多个刑事法具体领域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人才培养、成果产出、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戴玉忠教授首先致辞。戴玉忠教授对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中心成立20年表示祝贺。他认为,中心这20年取得的成绩有以下原因:第一,教育部和学校对中心的重视、投入、管理和指导,使得中心得以建立和发展;第二,得到了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领导们的大力关心和帮助;第三,人民大学法学院重视中心建设;第四,中心的老师们对中心建设的投入;第五,毕业生也包括在校生对中心的投入;第六,中心成立20年所遇到的社会大背景。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1997年刑法修订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为刑事法律建设提供了环境基础,也为中心学科建设提供了环境保障。此后,多项改革都进一步促进了中心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为中心提出了诸多挑战,比如:网络犯罪等。
 
       原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胡云腾在致辞中表示,20年来,中心进入到了弱冠之年,接下来将进入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阶段,刑事法学教育与研究也正逢其时。他表示,中心成立20年来紧紧围绕国家法治建设、法学教育、法学理论开展研究,在服务立法、创新理论成果、开展人才培养、支持司法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人大法学学科评估排名第一,中心也一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针对刑事法学研究与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他谈了三个观点:第一,我国的法学教育在量上、质上都发生了突破,但仍需要培养高端法律人才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第二,要把司法机关资源更多地引入高校,司法机关与高校可以进行更密切的合作;第三,要研究如何搞好案例教学的问题,在这点上,人大法学院责无旁贷。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韩玉胜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很高兴能经历、见证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20年的坎坷历程与不懈努力。虽然很多人认为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只涉及刑法,但其实中心是包罗万象的。这20年,在各个学科的不断努力下,中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最后 ,他祝愿中心越来越好!
        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在致辞中表示,20年来中心在领导、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认为,中心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中心是刑事法理论研究的重要平台。中心不只是刑法中心,还包括刑诉法、国际刑法等,体现了刑事一体化的思路,具有独创性。以往,学科之间隔阂比较严重,但是中心通过刑事法各个学科的共同研究,不断为国家的刑事立法、司法提供理论根据,使得中心在刑事立法和司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二,中心是刑事法学术交流平台。中心不是内部机构,而是面向全国、面向国际的。尤其在国际方面,不仅可以引进国外刑事法理论前沿观点,也将国内的研究推向国际;第三,中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机构,承担着培养立法、司法人才的重大使命,使大量人才进入到立法、司法机关,为法治建设提供各种法律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高铭暄教授特意发来语音贺词,他表示,中心从成立到现在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同志们也很努力,这是人大刑事法律学科能在全国保持先进地位的原因。高铭暄教授表示,作为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的一员,自己一直非常关注中心工作的进展、所取得的成就、在国内的影响,希望中心越办越好,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成绩越来越显著。
 
第一单元
       本次会议共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交流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时延安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朱文奇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心包括多种学科,从国际刑法的角度来看,中心成立的2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1948年11月东京审判后,到2019年最活跃、出文章最多、讨论最激烈的领域就是国际刑法。朱教授提到,出现国际刑法的专职法官是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国际刑法的发展也带动了国内的发展,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卢建平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对于学者个体而言,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而作为单位组织而言,是可以做很多工作的。从国家治理角度而言,所有的学科都要进行整合,但前提是每一个学科都要“片面的深刻”。因此,卢建平教授认为,不论年龄、单位,我们都要有实现法律共同体的愿景。
 
       原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天津大学法学院黄太云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心成立20周年,在刑法、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国际刑法等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认为,刑事法律教育研究一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论教学和实务学习的互相融合。
 
       原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五庭庭长高贵君在发言中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刑事法学教育成绩斐然,但也面临来自国内、国际的诸多挑战,需要在法学教育和研究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例如,网络犯罪、金融犯罪很多新问题都需要研究。他同时强调,刑事法学教育要跟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如何在教育阶段培养实务能力,是刑事法学教育所面临得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原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三庭庭长戴长林在发言中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刑事司法制度经过40年取得了不少经验、存在一些教训。他从长期办案的经验角度提出建议。他认为,当前还有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认罪认罚制度在立法中的确立,“起诉为主导”与“审判为中心”的观点如何平衡,量刑规范化等都值得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何家弘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对于“刑事法学研究与教育”,我们国家的专业划分太精致严格,使得一些专业变成了学者的领地,这对于学术研究、学科发展是有阻碍的,现实中司法实务问题是不分专业的。他表示,这些年自己从事一些问题研究也会跨学科研究,包括实体法、程序法、犯罪学等问题。但刑事法律一体化并没有达到真正交融的程度,更要考虑如何利用人大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这样的平台。
 
 
       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雷建斌在发言中对中心未来的发展提出几个期待:第一,要继续坚持人大宽口径培养的理念,不仅要开设专业课还要开设很多其他专业的课;第二,要坚持问题为导向,既要有世界的眼光,也要有中国意识;第三,要坚持开门办学,包括招生、师资等领域进一步开放;第四,要培养大家对法治坚定的信念。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冯军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心自成立以来,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在学术科研方面应当进一步发力。例如,面临来自人才培养方面的挑战,如何加强人才竞争力是值得思考的重要方面。当然,在发展的道路上也有非常大的机遇,中心在科研能力、对外交流等方面上具有很大的潜力,在未来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司法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晓鸣指出,美国目前在运用其全套法律体系对中国在行政、民事、商事和刑事领域采取司法霸凌。如何应对这种刑事风险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未来的司法斗争中,抗击司法霸凌十分重要,对此,他希望学界、研究界能够为政府提供重要的支撑,未来政府与学界、政府与企业界、政府与研究界的结合是必然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王文华教授提到,立法、执法、司法方面的衔接十分重要,同时我们应更多地向世界去讲述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法理论、刑事法治故事,向世界传达出我们的能力和自信。对于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王教授表示,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解决涉网的问题,刑事法学正面临新的挑战。此外,刑事法学如何能与社会实践、刑事法学实践、国际的大刑事生态保持良好的互动,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李学军教授做了“教育的挑战”的发言。她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第一个特殊性是体现在最近的20年我们见证、参与了国家刑事法律科学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第二个特殊性是指目前我们处于法律与科技的更新迭代的时代,但“法律+科技”并不是新兴的产物,科技早已介入法律,比如指纹鉴定、法医鉴定。在“互联网+”时代,“法律+科技”有了更新的内容。第三个特殊性主要指向法学教育,教师不仅要搞理论研究,也要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人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陈志军教授对中心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表示,中心坚持传统,坚持确保国家刑事发展的方向,坚持新中国刑事法学坚定的立场,坚持创新,创造新的理论,走在学术的前沿。同时,中心坚持立足中国实际情况,并不一味追求高大深远,始终秉承求真务实的态度。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计划教授主持。刘计划教授对在场嘉宾及老师们对中心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指出,中心20年的辉煌成就是全体成员,特别是老一代和中年一代学人开拓进取和辛勤耕耘得来的,中心未来的发展需要青年学者继往开来、厚积薄发,希望青年学者不断努力,为中心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但未丽副教授在发言中对中心的培养表示感谢。对于刑事法学研究和教学的现状,她指出,当前的司法实践急需理论指引,而理论如果要承担起指引实践的重任就不能脱离实践。作为人大刑事法培养出来的学人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脚踏实地,面向实践,以有限的实践经历去关注真问题,解决治理社会的困境,为司法实践探索出路,为中国法治建成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王烁副教授在发言中深切地表达了对母校培养和所给予机会的感谢。谈到自己的教学经验,他表示,时延安教授从大二开始要求学生学习撰写文献综述,他现在也用这种方法要求自己的学生。最后,他祝贺刑事法中心成立20周年,感谢中心给予的丰富的知识和营养。
 
      《人民检察》责任编辑刘传稿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了看法,他指出,现在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检察机关发挥主导作用来作用于刑事检察。但当前仍面临许多问题,例如量刑的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检察机关精准量刑涉及实体法、程序法等的问题,对此,交叉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付立庆教授在发言中提到三点,第一,作为中心的一员,在中心工作13年期间,感受到了刑法基地跨学科的发展、国际化的视野和贴近实务的风格,也切实感受到个人发展离不开平台与集体。第二,中心在二十年间培养了许多实务方面和学术方面的人才。但仍需要培养更有竞争力和话语权的人才。第三,在学术创新、理论创新方面,同仁之间,学者和实务部门之间应多交流与沟通,多出精品。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李奋飞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自己见证了中心的成长。对于法学教育面临的一些挑战,他表示,现阶段研究上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研究面不能过宽,应适当收窄。他认为,现在很多问题需要刑法、刑事诉讼法多方发力,同时应和实务界多多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魏晓娜教授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肯定了中心的开放性和人大开放的态度。她认为:第一,目前,研究要转向以问题为导向的全景式研究,现实许多问题并不是按学科出现的;第二,中国法学受西方影响很大,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不能完全按照西方逻辑来讲;第三,学术界需要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希望未来法检系统可以更多地公开数据信息;第四,学术界和实务界在话语上应加强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李立众副教授在发言中作出了郑重的表态,他表示,个人一定接受挑战,抓住机遇,勤奋工作,为中心作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也感谢中心的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王莹副教授为中心20岁生日送上了诚挚的祝福,也由衷地感谢中心给予的机会和提供的优良的平台。在教学与研究方面,王莹副教授认为,在新兴科技发展的潮流之下,应当思考教义学与法哲学如何去自洽。这些新兴科技带来法现实的改变,法教义学的内容其实有所扩展。未来,要回应新科技的挑战,走好刑法教义学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陈璇副教授在发言中表示,通过本次会议,更加感谢前辈开拓性的贡献。今天年轻的学子有如此高端的平台,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有比较丰富的学术资源,这不能不感谢前辈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也不能不感谢他们奠定的坚实的基础。作为年轻的学者来说,我们不能再继续停留在刑事一体化的理论单纯的理念的倡导之上,而是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刑事一体化究竟对于个人和对于一个机构来讲如何展开的路径和途径。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的交流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品新教授主持。他表示,目前网络方面或是数据方面的科技犯罪,是今天刑事法学研究与教育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在中国这种新现象超过了西方国家,对于科技犯罪的治理仅仅依靠一个学科难以实现,需要多方齐心协力去完成。中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最后,他再次对各位领导、学者、专业人士及校友们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刑事法学研究与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鼓掌声中落下帷幕。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刑事法研究的新型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经教育部1999年11月批准,成为首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是刑事法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研究机构。2019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获批20周年,值此之际,举办“刑事法学研究与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学术研讨会”,旨在总结交流经验, 共商刑事法中心的发展前景,共议刑事法学研究与教育的历史与未来。

收 藏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