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法治论坛

法治论坛

法治论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言语失范行为和法治教育

发布时间:2017-07-24来源:法制日报点击次数:打印作者:法治新闻报道网字号:

我们认为新时期的言语失范行为就是社会个体、团体、机构、组织或媒体针对当下特定现象、观念、思潮或事件本着一己私利通过特定传播平台或人际互动故意实施的背离社会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的恶意的、不和谐的言语行为
                                                                                                                                                                                                                                                         □ 马腾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就词源来看,失范(Anomie)意为总管特定社会结构的瓦解、该局势下的个体或阶层所体验到的异化状态、人格扭曲或无法无天。
  失范的解读
  自16世纪起,失范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并逐步引入宗教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不同领域。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让·马利·居友、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库尔特·莱文以及我国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等。不同的学科背景对失范做出了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失范具有正功能,是伦理学进步的必然表现。也有人认为,失范是一种社会病态,有悖于社会所需的道德规则和司法规则。另有学者认为,以上观点不能还原纯粹的集体意识问题,对失范的分析应该重在讨论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间的互动过程,并据此区分了结构失范(anomie)和行为失范(anomia)。前者重在强调宏观向度上的社会结构环境和背景,旨在结构层面对行为的普遍规则和标准作出正面解释;后者重在强调微观向度上的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旨在对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划进行测量和解释。在揭示失范行为的根源时,结构功能主义者提出了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两个重要概念。
  据此,我们认为新时期的言语失范行为就是社会个体、团体、机构、组织或媒体针对当下特定现象、观念、思潮或事件本着一己私利通过特定传播平台或人际互动故意实施的背离社会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的恶意的、不和谐的言语行为。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应对国际传播语境下的言语失范行为事关全民福祉和国家稳定与繁荣。
  加强法治教育是遏制言语失范行为的保证
  一、加强公职人员的法治教育,提升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能力。公职人员尤其是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各级官员,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工作责无旁贷。其法治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法治国家的发展状况。钓鱼式执法、暴力拆迁等说明了部分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亟需提高。因此,在深入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同时,须将法治教育纳入公职人员的学习计划,并列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的课程体系,以使其忠诚践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加强村镇级干部的法治教育,提高其廉政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村镇级干部尤其是边远少穷地区的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多出自本地村民,其产生难免受到民间、民族、宗教、人缘和地方势力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加之,受教育程度不高、传统人治思想以及官僚风气的耳儒目染,置乡规民约、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家法律于不顾,落实政策极易走样。在土地流转、宅基地划分、拆迁、贫困户上报、新农村建设、养老、绿化、环卫工工资发放等事项中时有偏袒护己、谎报瞒报、吃拿卡要。民怨申述只能通过暴力或新媒体宣泄,甚或直击政府和国家安全。因此,加强村镇干部的法治教育是遏制言语失范行为的亟需。
  三、切实发挥国民教育和企事业培训机构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国民法治意识。国民法治意识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有必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将人权知识多形式地融入各级教育教学活动,并面向幼儿园、中小学、职业技术学院、经学院、佛学院、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人权知识培训。同时,开展人权通识教育,设立人权理论研究国家科研专项,深化人权研究,拓展人权跨文化国际交流;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强人权教育,培育人权文化;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以及高端人权智库建设,以有效规避言语失范行为。
四、加强文艺工作者的法治教育,以德服人、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必须造就一批德法兼修的文艺队伍,积极营造良好文艺批评氛围,以遏制国际传播语境下的言语失范行为。

收 藏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