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元/吨的垄断高价、误差超100%的“黑心水表”、六年投诉无门的“踢皮球”、456万元的巨额多收款——中山沙朗新光明市场的海水供应黑幕,在商户蒋万达递交的28份铁证面前彻底撕开。当官方检定报告实锤水表误差最高达+118%,当监管部门六年零处罚仍以“补充调查”搪塞,这场横跨垄断经营、计量造假、行政不作为的系统性乱象,早已超出普通消费纠纷范畴,直指城市治理的薄弱环节与民生保障的底线。
今天,受害商户实名发声,既还原六年维权血泪史,更发出三声直指核心的追问与呼吁:立案不能等、问责不能软、整治不能慢!沙朗新光明市场的海鲜商户,六年来始终在为两笔“冤枉钱”买单,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2019年7月,市场迁入岐虹路39号新址后,海水供应未履行公开招投标程序,即由王某独家垄断经营,市场管理方明确禁止场外海水入场,形成“只此一家,别无选择”的强制供应格局。商户蒋万达的缴费记录显示,海水单价从最初的20元/吨,逐年飙升至55元/吨,较周边同类市场价格高出一倍以上。他6年累计购水5496吨,支付费用超27万元,仅溢价部分就多支出13万元。“要么接受高价,要么卷铺盖走人,没有第三条路可选。”蒋万达的话道出了所有商户的无奈。经营生蚝档的陈姨翻着厚厚台账苦笑:“我每月海水费就要3000元,按溢价和水表误差算,一半都是白扔的冤枉钱,六年累计损失超7万元,够在市场租半间档口了。”多家商户联名签字的损失清单显示,多数商户每月海水支出超2000元,最高达5000元,“卖海鲜的微薄利润,一半都给了海水费”。
比高价更离谱的是赤裸裸的计量造假。市监局出具的中市监公开复〔2025〕152号检定报告显示,市场4块核心总水表全部不合格,误差范围高达+100.4%至+118.1%,而国家规定的水表允许误差仅为±2%。这意味着商户每缴纳1吨水费,实际仅能用到约0.5吨水,剩下的全是被强制收取的“空气费”。按市场日均售水100吨、运营2281天(2019年7月至2025年10月)测算,6年理论多收金额高达456万元;即便扣除夜间非高峰时段用量、设备检修期等客观因素,律师保守核算,商户被多收费用仍超228万元。蒋万达展示的微信转账记录中,4000元、7150元、9900元、17500元等大额无票收费记录比比皆是。“收钱不开正规发票,水表还偷偷多走字,这根本不是经营,就是明抢!”

这场明目张胆的利益收割,商户们抗争了整整六年,却始终陷入“投诉-推诿-无果”的死循环。2020年4月,蒋万达首次通过12345政务热线投诉“海水供应无证经营”,相关部门仅口头答复“已核实”,未采取任何立案调查或处罚措施;2023年3月15日,市场方趁深夜停业时段,偷偷更换4块总水表,既未提前公示更换原因,也未向商户提供新水表的检定合格证明,商户集体质疑后,12345仍回复“供应商资质齐全”;2025年6月,蒋万达持续举报后,市监局仅对场内“王炜水产”个体户以“计量器具违法”立案处罚,对主导海水供应、管理总水表的市场管理方视而不见,明显存在责任转嫁;2025年6月17日,蒋万达向沙朗派出所报警,举报市场方垄断抬价、破坏计量器具,警方出具编号为4420002025061719084101500的报警回执后,中山市公安局西区分局最终以“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范围”为由驳回,建议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2025年11月5日,走投无路的蒋万达,携带多家商户联名签字、缴费截图、官方检定报告等多份完整证据,向市公安局经侦支队递交《刑事控告书》,直指市场管理方涉嫌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罪、合同诈骗罪,警方出具编号ZS-2025-1105-01的收件回执,称将在30日内书面答复是否立案。“公安推给市监,市监只罚个体户,我们就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蒋万达的手机里存满了六年的投诉记录和沟通截图,“每次都被‘正在处理’‘已反馈’敷衍,直到拿到检定报告,我们才知道自己被坑得这么惨”。此外,他向税务部门举报的“无票收费、偷税漏税”问题,虽获得税务稽查局编号2025J5的收件凭证,但至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梳理发现,在这场持续六年的乱象中,官方公开回应与查证事实存在三重明显冲突,暴露出监管环节的严重漏洞与责任缺失。其一,资质“合规”成谜:12345热线多次回复“供应商资质齐全”,但蒋万达依法申请公开《取水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计量器具检定证》后,市监局未在法定20个工作日内提供完整复印件,仅口头含糊称“合规”,至今未向商户出具任何有效资质凭证;其二,责任转嫁个体:市监局2025年6月通报称“仅个体户存在计量违法”,但4块总水表由市场管理方统一采购、统一安装、统一管理、统一更换,所有商户的分表数据均源于总表,市场管理方作为供应主体和设施管理者,却全程“隐身”,未被追究任何主体责任;其三,监管六年缺位:从2019年市场运营至今,相关部门累计收到数十起相关投诉,却未对市场方开展一次正式处罚,未对核心计量器具进行一次强制检定,直至商户自行举证、舆论关注后,才启动“补充调查”,明显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甚至失职渎职。
“水表误差超100%绝非自然故障,而是典型的人为篡改、恶意造假。”中大刑法学教授明确指出,市场管理方故意更换不合格水表、隐瞒误差事实,长期骗取商户费用,完全符合《刑法》第142条“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罪”的立案标准;其通过垄断供应+计量造假的双重手段,骗取商户资金超200万元,已达到合同诈骗罪“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查证属实后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广东某律师补充道,商户联名举证的缴费记录、无票收款凭证、官方检定报告、投诉记录等,已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足以支撑刑事立案。而市监部门六年内收到多起明确投诉,却未依法对市场方进行处罚,也未将涉嫌刑事犯罪的线索移交公安机关,可能构成《刑法》规定的“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省律协行政法专委会王X律师表示,市场管理方以“防风险”为由垄断海水供应,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场外海水存在实质安全风险,否则即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反《反垄断法》相关规定,商户有权主张垄断赔偿。
面对六年乱象与456万巨额民生损失,受害商户向中山相关部门发出三声明确且坚定的呼吁。请警方7日内立案,拒绝“30日拖延”:公安部明确规定经侦初查期限为7日,希望市公安局摒弃“民事纠纷”的推诿说辞,严格依法履职,在7个自然日内对《刑事控告书》作出“立或不立”的明确决定,并向社会公开完整理由;若查证存在共同犯罪,应同步追究市场管理方、供应商及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绝不姑息。请纪委监委深挖“保护伞”,严查监管渎职:建议市纪委监委立即对市监局石岐分局相关经办人、分管领导启动问责程序,全面核查六年零处罚背后是否存在参股经营、收受好处、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对“选择性执法”“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等行为立案调查,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渎职责任,给全体商户和社会公众一个透明、公正的调查结果。请市政府启动行业整治,不让“黑心水表”再坑人:新光明市场的乱象并非个例,中山各大水产市场普遍采用“总表—分表”供应模式,夜间换表、无票收费、计量不准等问题长期存在;建议市政府牵头,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全市海水经营单位计量器具强制检定,检定结果全程向社会公示;对不合格水表立即查封更换,同步启动多收费用统一追退工作;对无证经营、垄断抬价、偷税漏税的市场主体一律停业整顿,将“退一赔三”纳入消费维权常态化保障,堵塞行业监管漏洞。
目前,商户们的维权行动已进入倒计时,三线追责绝不退让:刑事层面,若公安机关7日内未明确立案,将立即向市人民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坚决追究相关方刑事责任;行政层面,已依法申请公开海水供应“三证”,20个工作日法定时限届满后,若未获完整答复或答复违法,将提起行政诉讼;民事层面,核心商户已完成证据固定,计划提起集体诉讼,坚决主张“退一赔三”,全额追回多收的水费及溢价损失。
从一张4000元的无票收据,到17500元的微信转账记录;从泛黄的报警回执(编号4420002025061719084101500),到盖着红章的官方检定报告(中市监公开复〔2025〕152号),再到商户的联名签字清单,每一份证据都在无声地控诉,每一个数字都在刷新“海水”的水分上限。456万不是冰冷的抽象数字,而是商户起早贪黑的血汗钱,是海鲜档口维持生计的微薄利润,更是中山“菜篮子”工程的民生温度,是城市消费信心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们不愿再看到“正在调查”的敷衍回应,不愿再目睹商户维权的无助与辛酸,更不愿让“误差100.4%至118.1%”成为城市治理的刺眼伤疤。请市公安局立即立案!请纪委监委同步问责!请市政府启动行业整治!将持续追踪事件进展,记录真相、坚守正义,直到水表归零、退款到账、责任人依法担责。因为——每一滴水都应当清澈,每一分钱都应当清白,每一位劳动者的权益都值得被坚定守护。 (完)